意识究竟是如何产生的?这个问题困扰了科学家和哲学家数个世纪。DNA双螺旋结构和中心法则提出者Francis Crick认为“屏状核是意识产生的关键区域”。然而,目前科学界对于屏状核却知之甚少配资交易股票,甚至不能准确定义其边界。
4月3日,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法国国家卫生与医学研究院干细胞与脑研究所、临港实验室、上海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腾讯生命科学实验室等机构共同发布了全球首个非人灵长类屏状核多模态图谱。
研究结合单细胞组、时空组和联接组等多组学数据,揭示了猕猴与啮齿类动物的屏状核结构、细胞类型和分布存在显著性差异,首次证实了屏状核不同功能区内富含特异的神经元,为理解人类意识产生的进化机制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也为语言、精神类疾病的研究和治疗提供了潜在的靶点。相关研究发表于国际顶级学术期刊《细胞》(Cell)。
屏状核是一个薄如纸片的不规则的神经结构,隐藏在大脑外部皱褶的皮质下方的一个神秘区域。它犹如一个巨大的神经中央车站,大脑皮层几乎每块区域与其都有纤维连接。
本研究中,研究团队运用华大自主研发的单细胞测序技术和时空组学技术Stereo-seq,首次绘制了猕猴屏状核单细胞分辨率的时空图谱,这也是全球首个非人灵长类屏状核时空图谱,揭秘了屏状核中的每个脑细胞的基因信息,并为其标注了“住址”。
同时,通过分析屏状核与猕猴全脑大量脑区的双向连接,绘制迄今最完善的非人灵长类屏状核全脑介观联接图谱,揭示了屏状核整合全脑信息的物理连接基础。多维的数据资源的结合,为科研人员深入解析屏状核这一关键脑区的结构和功能奠定了基础。
通过分析猕猴屏状核22.7万个细胞,研究团队鉴定出48种细胞亚型。而通过将屏状核与周围脑区的细胞类型进行对比,发现超过80%的屏状核神经元与大脑皮层(尤其岛叶皮层)深层神经元高度相似,这提示屏状核的主要功能可能与长程投射调控大脑其它脑区相关。
而通过对比猕猴、狨猴和小鼠的数据,研究团队发现猕猴屏状核中约40%的细胞类型为灵长类特有。例如,其中一种兴奋性神经元GNB4在猕猴屏状核中高达64.7%,且呈区域特异性分布,而在小鼠中仅占14.7%,且呈现均匀分布特征。
这表明,在进化过程中,猕猴屏状核演化出灵长类特异的细胞类型,分布在屏状核内特定区域,参与特定的大脑功能。
撰文:徐怀配资交易股票